鉅大LARGE | 點擊量:1916次 | 2019年08月27日
三元電池中的CO2到底來自哪?
文章亮點:
Li2CO3會產(chǎn)生CO2,但不是電池中CO2的主要來源;
在排除電解液干擾的條件下,NCM中逸出的氧原子是電池中CO2的主要來源。
從便攜式電子產(chǎn)品到大規(guī)模儲能應用,鋰離子電池(LIBs)一直被給予極大期望。對于以富鎳層狀氧化物作為正極的LIB來說,在眾多的副反應中,CO2的產(chǎn)生很值得注意,因為它對電池的傷害程度非常大。在充電過程中的每個循環(huán)都可觀察到CO2產(chǎn)生,當考慮多個循環(huán)的影響相加時, CO2氣體積累的影響最大。因此,抑制其產(chǎn)生以及弄清其產(chǎn)生源頭是非常有價值的。
過去的許多研究都提出了對二氧化碳演變起源的見解,這包括有機碳酸鹽電解質(zhì)的電化學氧化,NCM表面上殘余碳酸鋰(Li2CO3)的分解,以及高電位下NCM釋放的晶格氧對有機碳酸鹽電解質(zhì)的化學氧化。然而,到目前為止這幾種機理尚未達成一致,因此需要更有針對性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。
近日,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Torsten Brezesinski教授通過在差分電化學質(zhì)譜-電化學紅外光譜(DEMS-DEIRS)中實施同位素標記和電解質(zhì)替代,確定了在高電位下,富Ni的NCM正極上產(chǎn)生CO2的機制。作者還對NCM622表面上殘留的Li2CO3進行了碳同位素標記(13C),這有助于確定Li2CO3對CO2的產(chǎn)生是否有貢獻。此外,作者通過用不含氧原子的丁腈代替電解質(zhì)中的碳酸酯溶劑,可用于確定CO2是否還來源于電解質(zhì)分解。
作者首先通過高溫O2處理除去NCM622樣品表面的天然Li2CO3層,隨后將其暴露于13CO2在樣品表面形成具有13C標記的Li2CO3層。實驗結(jié)果顯示,12CO2在每個循環(huán)中都會產(chǎn)生,但13CO2主要在第一個循環(huán)中產(chǎn)生,在隨后循環(huán)中迅速減少。與13CO2量相比,12CO2在每個循環(huán)中都會產(chǎn)生,積累量逐漸增大。
以樣品13C-wet-1h為例,其表面上的Li2CO3是13C在系統(tǒng)中唯一的來源,同時電極在工作前后Li2CO3的量的差值正好與產(chǎn)生的13CO2量相一致,因此一部分的CO2確實來源于Li2CO3。另外,電池中12CO2還是源源不斷的產(chǎn)生,但本實驗中使用不含氧原子的丁腈代替了電解質(zhì)中的碳酸酯溶劑,這也就意味著12CO2中的氧原子來源于正極材料。
圖1. 13C-wet-1h測量DEMS-DEIRS期間的工作電極電位(vs Li+/Li)和CO2,CO和O2的生成速率
圖2. 13C-wet-1h粉末,預工作電極和工作后電極上測量的Li2CO3量與在電極上DEMS-DEIRS實驗期間檢測到的CO2累積量相比較。
圖3. 在DEMS-DEIRS實驗期間,每個循環(huán)產(chǎn)生的氣體。
在本次試驗中同位素標記法證明了Li2CO3會產(chǎn)生CO2,但同時也證明了Li2CO3不是CO2的主要來源。在不考慮電解液氧化分解的條件下,NCM材料中逸出的氧原子與電解液反應是電池中CO2的主要來源。
Toru Hatsukade, Alexander Schiele, Pascal Hartmann,Torsten Brezesinski, and Jürgen Janek, The Origin of Carbon Dioxide Evolved during Cycling of Nickel-Rich Layered NCM Cathodes, ACS Appl. Mater. Interfaces, 2018, DOI:10.1021/acsami.8b13158